close

IMG_6423

DSC_0080 (2)

IMG_6319

1411019862-1005817800imagesimgres

 

本劇團起源於
1946年 陳澄三創立雲林麥寮拱樂社少女歌劇團
1958年 陳澄三首創「錄音劇團」的表演方式,使得「拱樂社」的業務在幾年之間大幅擴展分團,最盛時曾有錄音劇團七團,包括本團一共有八團。
1970年代中期,由於市場持續萎縮,劇團經營愈見困難,陳澄三決定結束「拱樂社」的經營,將戲籠出租或頂讓。當時第一代吳明智收購「拱樂社第八團」,並與友人林正行收購「拱樂社第二團」。「拱樂社第八團」團長吳明智女兒吳金蓮嫁於「嘉芳社布袋戲劇團」團長黃嘉雄。
1988年黃嘉雄收購林正行「拱樂社第二團」轉職雙項經營。
1991年更名創立在台南新營「紅龍少女歌劇團」以社會趨勢創新表演在雲嘉南地區有相當知名度。
1996年 基於演出早期錄音帶音質不佳,時代轉變品質觀念提升,漸無新節目演出觀眾群流失,導致台灣外臺民戲錄音劇團文化逐漸沒落。為求錄音劇團劇碼創新與錄音帶音質提升,投資打造專業錄音室,舊戲翻錄及新戲錄製方面,以維持錄音劇團不會無新節目演出因而沒落消失。
2004~2005年籌資與吉大笙業工程有限公司研究改良,訂造全台第一輛專業歌仔戲舞臺車。史無前例創造出專業歌仔戲舞臺車正式啟用。以15噸貨車一停,短短二十分鐘可省時省力,創造出寬達五丈二尺龐大布景、聲光俱足,歌仔戲表演舞台更有新面貌,有台灣版變形金鋼之稱。
1958年~至今因拱樂社少女歌劇團是聞名劇團,由於分支脈系紅龍少女歌劇團在拱樂社劇團護蔭下擁有資源相當豐富,紅龍少女歌劇團傳承第三代外臺民戲錄音演出已有54年歷史,打響自家主導權與名號一切全權負責,更錄製新劇碼演出資源延續,同時秉持和拱樂社劇團相同的宗旨。以錄音劇團歌仔戲為主軸皆以錄音(對嘴、表情、身段、動作),不僅保存傳統錄音檔案,還與現今時代趨勢創意表演融合的方式演出。演員在臺上不需要拿麥克風,可專心於身段,但是要與錄音搭配得恰到好處,出場時間動作對口也要抓得準確。 佈景燈光華麗,舞臺設計 音響音質創新表演較為講究。積極的培養朝多方面發展,學習各種技藝,以創新演出為第一目標未來才能因應市場不同的要求和變化。 有戲劇世家光環的舊團長黃嘉雄指導,現今以第三代年輕一代紅龍七兄妹黃義閔 黃盟傑、黃于翔、黃心琪、黃羽苹、黃翊琳、黃羽晴。團長黃義閔帶領弟妹及劇團演員繼續傳承不斷創新,注入新元素歌仔戲表演藝術新生命。
使用早期保存演藝人員聲音檔案,以錄音演出方式呈現出不一樣的歌仔戲表演風格。
本劇團歌仔戲融合其他藝術方式演出,已達多種類演藝傳承目的。製造創新創舉在專業人才缺乏的狀況下發展初期以培訓專業表演人才為主,基本團員皆為家族組成,並經由薪傳工作中培育新生代演員策略。

以電視布袋戲、3D動畫投影、川劇變臉、視覺變景或其他文化技藝搭配融合歌仔戲演出。
新潮舞台設計新世代創意演出能吸收更多年輕層觀眾群,讓年青一代對錄音劇團歌仔戲刻版映像改觀。
演出保存錄音戲曲更能讓年輕一代聽到一些已逝世資深演員聲音演出藝術精隨, 舊戲新演不同年代戲曲播放相對比較,讓錄音歌仔戲劇團被關注與保存傳承跟隨時代文化進步,讓觀眾加以了解外臺民戲錄音劇團的不同時代階段進化史。

歌仔戲是唯一形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也是最具臺灣文化特色的民間劇種,
在台灣,有著許多歌仔戲團體,散布在台灣各個角落與民間關係密切,
它是慶典活動、喜慶場合不可或缺的藝術,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歌仔戲發展至今,因應社會的需求與變遷,並結合當地新興娛樂、傳播媒體,而衍生出許多種演出型態,且每一種演出型態都各具有自己的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掌戲乾坤 躍雲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